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小说 > 文章内容


导读:前言: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励志的故事。因为是写给更多的人看,鼓励更多的朋友,所以,有的地方,做了艺术的加工,为保护隐私,主人公的名字为化名,真实地址**用代替。一、我的父亲母亲--在新
前言: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励志的故事。
因为是写给更多的人看,鼓励更多的朋友,所以,有的地方,做了艺术的加工,为保护隐私,主人公的名字为化名,真实地址**用代替。
一、我的父亲母亲--在新疆的难忘时光
我的父母是50年代人,那时侯刚刚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经济萧条,国家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折。
我家的老照片里有一张他们那时的合影,母亲是“革命工人头”,即短发,身穿双排纽扣和大翻领列宁装。当时,女性短发是一种进步的标志。剪发不仅是一种时髦,更有着它意识形态的新意义,剪掉旧时代的“余孽”,换上革命新面貌。她的脸上写满笑容,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刘海齐眉的短发,看上去朴素干练,父亲是中山装,看上去英姿飒爽,那是他们在去新疆之前唯一的老照片。
在1950年开始,父母是王震在新疆率10万军垦大军中的两个为数不多的苏州人,是他们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军垦之城——石河子。正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起一座新城,开创了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罕见的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施工建造一座城市的先河。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军垦第一连旧址,会看到,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部所在地,你会看到这里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垦荒连队的驻地,绿荫下那些饱经岁月风霜侵蚀的当年垦荒用的地窝子、干打垒伙房、蓄水涝坝等军垦遗迹,还有木轮牛车、木犁、石磨等垦荒工具和生活用品,似在静静讲述着人类垦荒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那时侯的犁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透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原始的农具,使我从心灵深处领略到第一代军垦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他们的历史足迹。这就是您啊,我的父辈,我们脱掉军装的钢铁长城!每走到一处,我的心总在流泪。
驻足在军垦战士的图片面前,我的心海难已平静。离王震铜像不远处的“军垦第一犁”雕像,讲述着军垦战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没有帐篷,他们就地取材,用芦苇、干草搭起窝棚;缺水少柴,他们咽下整粒的麦子;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耕畜就人拉犁。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便是当年军垦战士开荒场景的真实写照。
作为第一代军垦人,父母和千千万万军垦战士,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了军垦事业。
作为晚辈,对于父辈昔日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我只有学习的权利,没有品评资格。通过他们的可贵精神,从中我可以得出些许人生感悟,人心齐,泰山移。正是他们,创造了一个传奇。
放弃美丽的故乡苏州远赴新疆,父亲从来没有后悔。
在那个年代,边疆是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寄托理想主义的归宿。凭着一腔改天换地的豪情,文质彬彬的父亲,学会了纵马挥锹,成了一个拓荒者。多年以后,翻看父亲的回忆录,那个汗水、心血与激情燃烧的拓荒岁月,总是对我有所触动。
当初的荒凉戈壁早已拔起座座高楼,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如今的石河子,已经荣列中国十大新天府,他们有理由自豪。
二、我的故事
1.别人快乐的童年,我却吼道:我不用你搀扶!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苏州人,地道的老苏州人,一直在苏州居住。
还记得很小时,父母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条件很艰苦。七十年代初父母响应号召支边,从此扎根西北,直到退休才回苏州。
我的幼年时光随母亲父亲在新疆度过。虽然那里天寒地冻,物质匮乏,尤其是冬天,有时积雪有一米多厚,比我还高,大人一脚踩下去鞋都拔不出来,但坚强的母亲一直用她的坚守、敬业赢得当地哈萨克牧民的尊敬与爱戴。
那时卫生和医疗条件都很差,我在小时侯比一般同龄的男孩子更淘气,不是下河摸鱼洗澡,就是上树上找鸟蛋,要不把脸上抹上黑色的锅灰,再不就是偷偷去老乡的玉米地去偷嫩苞米,回来和小伙伴烤着吃。
5岁时的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土地,庄稼的叶子都晒的蔫吧了,无精打采的,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一样也没有能阻挡我和小伙伴淘气的计划。我们捉迷藏,拍皮球,跑来跑去,出了很多汗,像个泥猴子,我怕回家让母亲看见衣服脏了挨骂,又偷偷去河里洗澡,回来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当天晚上就发烧40多度,浑身滚烫,像个火炉子,吓得妈妈抱着发烧说胡话的我直掉眼泪。
那时侯因为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只能去一些很远很远的赤脚医生那里去看病。我还记得,那个夜晚,伸手不见五指,那条路,那么漫长,瘦小的母亲背着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不知道走了多远,才到了医生家。
看病时,因为那时消毒不严格,肌肉注射感染,还被医生注射在了神经上,加上几天高烧不退,使我的健康的右腿,从此,永远永远失去了走路功能。
我小时候,家庭条件很艰苦。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家庭大都使用煤油灯照明。煤油灯多为玻璃质材,也有简易的煤油灯制作方法,我们就是把用过的墨水瓶或药瓶,先在盖上打一个圆孔,然后将牙膏或白铁皮制成的灯芯模插到圆孔里,用棉花或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用火柴点上就可照明。在那个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票供应,所以母亲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只有我们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风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动的灯光依旧照不了多远,时间稍长,就会看东西两眼发花,即使如此,母亲也不会让微弱的灯光白白浪费掉,总是及时支起夹板,一针一线纳鞋底或缝补衣物。
看到和自己一样大的小伙伴都背上了书包,我偷偷哭了。父母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木头拐杖,让我学着自己拄着拐杖,学着走路。第一次,我勉强自己摇摇晃晃站起来,由于没有站稳,啪的一下,狠狠摔在地上,手和膝盖都流血了。我很委屈的哭了,那时侯,我6岁。我用期待的眼神看者父亲。父亲没有掉眼泪,而是冷冷的看着我,说:“你是个军人的儿子,你是个男人,要自己站起来!”我的倔强脾气也上来了,吼道:“我不用你搀扶!”
2.从不能走路,到游泳冠军,举重冠军
在我的右腿失去行走功能后,父母因为还有每天的工作要做,老是请假也不现实,不可能整天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