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习俗之我见
作者:墓阙时间:2024-11-18 16:29:01热度:0
导读:古人有重阳登高之习俗,此种习俗尤其在文人雅士之间颇为盛行。从现存流传的诗文里就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一种节气为人们之重视。其中最为人们流传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古人有重阳登高之习俗,此种习俗尤其在文人雅士之间颇为盛行。
从现存流传的诗文里就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一种节气为人们之重视。其中最为人们流传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唐代诗人王维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写,诗中既抒发了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也真切地记述了重阳登高的习俗活动。从诗歌描写来看,当时人们不仅在重阳节日登高,而且有插茱萸的习俗。为何要插茱萸,这也可能是当时当地在此时令有适宜栽种的这一种农作物。茱萸是一种名贵药材,具有很好的药效价值和经济价值,故此人们在当地广为栽植。但是,栽植茱萸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普遍行为,因为在中药行业有“道地药材”一说,所以栽植茱萸的农事活动并不就在其他诗人作品里出现。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中写道: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在这一首诗中,杜牧就没有提到插茱萸一事,而是写到了与友人登高,饮酒,赏菊的事情,在微醺中表达了一种顺时顺势的达观心态。看来重阳登高,饮酒,赏菊是古来文人们之间相互推行的雅好;这一点,又可以从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一文中可以看到:“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又可以从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湖旅眺》一文中看到:“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这种情形唐代王瑨的《九日作》里也写到:“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看来,登高,饮酒,赏菊是重阳之节的核心,
说到重阳赏菊,饮酒,登高,就不能不说说文人们为何有此雅好,大概此项活动不能不与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有关。陶渊明既好饮酒,也喜山林,更爱赏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是对他的情趣的写照,陶渊明喜欢菊花异于常人,他常常视菊花为知己:“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加之重阳时节,正值百花凋谢,菊花怒放之时,故魏紫姚黄,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因此,赏菊也成为古代人们崇尚风物的一件盛事。比如到了宋代,赏菊成为一时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赏玩菊花。文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菊花会,赏菊吟诗。不过,其中规模最大,气象最盛的当数宫廷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代,有的地方重阳前后要举行菊花大会。此时,人们来来往往倾城出动观看菊花,热闹空前。
人们如此重视赏菊行为,除了菊花具有观赏价值以外,另外菊花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重视养生,故常把菊花制成菊花酒,以来消灾辟邪。现代医学也证明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故人们在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而登高一习俗,除了与汉代此俗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以外,也与魏晋时代,将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有关。《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魏晋时期本来崇尚老庄之道,此举都是与当时司马朝实行的严酷的政治统治有关,为了避免热衷于政治而导致的杀身之祸,文人雅士们更加崇尚山林之道,以此来消弭政治灾祸,由于“士”的广泛提倡,因此久而习之,沿袭下来,成为民族习俗。
当然,除了探究历史的重阳习俗形成的原因外,还要从现代观念深入认识重阳登高,赏菊,饮酒的积极意义。现代人们由于经济生活的好转,城市相聚生活的集中,生活方式的方便等,因此上已经远离于大自然,表现为长期的城市生活,少于活动,也由于城市聚居人群的集中,城市空气已经严重污染,这些对于现代生活好转的人们亟需生活质量的要求相悖。因此上在一定的节日这种山林习俗更能激起现代人们的向往,。因此,在继承传统节日习俗的情况下,新时期的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等活动就成为了现代老人们的精神图腾。这项活动既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利于精神健康。在我国慢慢成为老人大国的时代,此项节日更能为老年人所热爱。秋天的秋高气爽,金凤送香,秋阳高照,在此黄金节日,还是陪同父母们一起去登高赏菊,呼吸呼吸户外的清新空气,何不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