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几天前,紫山十里的那场风波终于平息了。十月中旬,因奎泰大沟旁边的违章建筑拆除,57岁的张某一家人一直郁郁寡欢,耿耿于怀。按理说,违规建房,拆就拆了,理属正常事宜,不该有什么后续文章。可偏偏过了一个月后
几天前,紫山十里的那场风波终于平息了。十月中旬,因奎泰大沟旁边的违章建筑拆除,57岁的张某一家人一直郁郁寡欢,耿耿于怀。按理说,违规建房,拆就拆了,理属正常事宜,不该有什么后续文章。可偏偏过了一个月后,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的张某突然暴病身亡。儿女们悲痛之后,找上政府,说是政府强拆所为,老人气急而亡,要政府给个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想让政府掏两个钱,补偿补偿损失。于是乎,一家人披麻戴孝,围堵政府,上班过往人员见之,无不顿首观看,大煞风景之余,严重影响了机关正常工作。
拆迁补偿,违建拆除,一个“拆”字,惹出多少祸端。从南京到北京,上访、缠访、闹访,层出不穷,真是闹心。少数地方人士信奉“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在网络媒体上动辄搞个“原子弹”,利用公共舆论的冲击波把你推上争议的顶点,最后迫于种种压力,加快解决问题的力度和速度,形成“维权无门——极端举动——舆论激愤——高层介入——得以解决”的循环链。
不拆不行吗?不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之快,大家有目共睹,要建设,要发展,就要破旧立新,迎来送往,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老小区改造,棚户区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全局方面考虑,都是科学发展的城市建设,当我们少数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的时候,我们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具体办案人员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值得商榷研究和认真思考的。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人治”不如“法治”,“法治”不如“善治”。不过,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善治”这个条件,因为我们不同阶层的人还没有达到“善治”的整体素质要求。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现在的政府治理国家的模式从管制型向服务性转变,服务人民,稳定百姓。反思地方有些部门确有极个别公务人员对待群众举报的问题漠视淡然处置,“举而不查,查而不处”者有之,“热线电话”不热、“投诉信箱”不理、“在线解答”不解、“接访结果”不佳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数公务人员的行政不作为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大多数职能部门的同志都是好的,我身边就有许多同志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们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热心倾心为咱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且能做到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当十里张某及其一大帮亲属们围堵政府门口时,我亲眼所见,单位主要领导迅速和上访人见面,了解情况,安抚家属,明确有关部门限时办结,问题很快得到了有效解决。领导讲:“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有理有据有节,合理合情合法,解决了对群众的态度问题,‘拆’就聚了人心”。在圆满完成今年拆迁任务总结表彰会上,该领导又说,“拆”字不带“副产品”,“拆”后增加“附加值”,坚持让拆迁户成为“和谐拆迁”主角,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尝到拆迁改革的“甜头”,那么,老百姓就“拆”得自愿,“拆”得顺心,“拆”得高兴。领导能说出这样的管理理念,我感觉,我们的政府离“善治”靠得越来越近了。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治大国若烹小鲜”,“稳定压倒一切”,不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是中国治理变革的一条基本原则,让“官员”与“百姓”的意愿有效对接,“拆”,才不会散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