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自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就变成了佛家圣物,菩提也就演变成了觉悟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无数佛子也在菩提树下恭恭敬敬潜心修行,不过,再也没有听说有谁因此大彻大悟。倒不是菩提树厚此薄彼,主要还是后来者
自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就变成了佛家圣物,菩提也就演变成了觉悟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无数佛子也在菩提树下恭恭敬敬潜心修行,不过,再也没有听说有谁因此大彻大悟。倒不是菩提树厚此薄彼,主要还是后来者没有释迦牟尼的慧根罢了。也许,虔诚念佛的人没有想到菩提树只是一种象征,一种信仰的载体,对是否成佛关系不大。就像光打坐是不能成佛的,还要看是否和佛有“缘”,这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的,它需要悟性和平常的实际修为。
“缘”合则有,“缘”离则无。国人大多信“缘”,也许和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关。碰上了感觉不错的人,叫做有“缘”。没有人不喜欢和自己对脾气的人,大家把自己生活的好坏称为“命”,也就是所谓的无缘,也算是宿命的一种说法吧。人和人之间也是如此,自古就有“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的说法”。不过一般人说的“缘”,只是说说自己运气的好坏,并不是特别的意思。和出家人口中的缘是不一样的。在出家人看来,“缘”是佛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佛家认为“缘”起性空是人间万物的真谛。“缘”起易懂,性空难解。其实,在一般人来说“缘”也就是前因后果的意思。有意思的是人们往往关注“果”是不是真的出现,却不太注意“因”的存在。就像佛子们以为在菩提树下打坐就会成佛一样,其实,菩提树好象只是一种见证罢了。
“缘”有地域之缘,婚姻之缘,更有血缘。不过,这些在佛家看来都是有条件的“缘”,佛家子弟的“缘”是要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信佛之人在岁月更替中绵绵不断,多数善男信女他们大概就是在现实中心灵无法得到平静,转而面佛的吧?其实,不光是佛子们,尘世中人也大有人在,你看,不知真的是为民祈福还是别的什么,大年三十常常在寺庙见到的达官贵人。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远离恶缘,扭转逆缘。嘿嘿,岂不知,心安只是心中求,佛心即人心。不过真正想要心安,却要明白世间万物只是随缘组合的道理。就像千年的风,千年的月一样,本没有什么风花雪月,人们之所以留下的生生死死哀怨,只是人的感觉罢了。
人世间,物欲横流,红尘滚滚。人们不说悟道成佛,单是想平安一生,大概也要有所把持才行。这就需要世人在生活中有所取舍。为了心里平衡,大多需要借助外在的凭借,人们所找到的理由,也就是常人的菩提树,那就是一种说服自己的理由和标准。人活着,不管他是谁,心里总要有寄托的。以前,人们以为自己是主人翁,把工作叫做干革命或建设四化。当有一天他们突然变成了打工者,革命、四化等等离他们远去了,跟他们没有关系了。生活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当年的主人变成了弱势群体,贫富的“压力差”使他们心中一直凭借的菩提树倒下了。他们需要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菩提树,人人都需要在心灵上有个归宿。不知道现在皈依佛门的人多了,是不是他们也在找自己心里的菩提树?就像求神问卜一样,明知是假,只是求种安慰,要一个心理平衡。
过去人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的先结人缘不过就是要求人们多做善事。不过何谓“善”,却是不易做的。如果执着所谓的“善”,就像菩提树下打坐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能悟道“善”、“恶”的。“善”“恶”只是人的分别心。平常人过日子,大可不必要追究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菩提树,它见证人的所作所为,那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也是心灵的凭借。人的好坏不是人说说就能改变的,那就是“缘”造就的。人一生是不是顺利,大体上先天就注定了许多。后天的努力也就是随缘。所谓的随缘就是说人生大体是随物赋形,就像水,不管在那,样子形形色色,本质不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菩提树对于佛子来说好像具有无上的法力,凭借着菩提树就有希望成佛。一般草民无法找到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的努力的凭借,他们大概还是要有一棵菩提树来宽慰自己的,那就是希望。尽管有希望不等于会成为现实。不过”种瓜的瓜、种豆得豆“还是真正的道理,世间万物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