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军垦功臣
作者:侔状时间:2024-11-20 22:13:55热度:0
导读:这天午后4点钟左右,我们来到军垦第一连所在地进行参观游览。该连队位于玛纳斯河西岸的红山北麓,距离石河子15公里,通过平坦的柏油路可达市区。依山而建的军垦第一连,原是五十年代垦荒连队的驻地,后由农八师1
这天午后4点钟左右,我们来到军垦第一连所在地进行参观游览。该连队位于玛纳斯河西岸的红山北麓,距离石河子15公里,通过平坦的柏油路可达市区。
依山而建的军垦第一连,原是五十年代垦荒连队的驻地,后由农八师152团投资300多万元在原址上进行了修缮,使当年垦荒时的地窝子群、第一连连部、干打垒伙房、蓄水涝坝等军垦遗迹得以保存;军垦第一连,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连队,她的遗址,同全国唯一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王震将军铜像、艾青诗歌馆、军垦第一口井一样,是新疆建设兵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军垦游”的主要景点。
连队的大门设计得很有创意,是由一边两根带皮杨木和一副金红色犁杖造型组成,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门楣上(也就是犁辕子上),书写着“军垦第一连”五个刚劲的大字;大门旁边,雕塑着两名军垦战士的塑像,高大而又威武,表情肃穆地注视着远方;直通大门的甬道很长,宽约4米,是用水泥打成的白色路面;甬道旁密布着各种杂草,或绿,或黄,有序地生长着多种树木,里面是有柳树、松树等,最外围是松树,与不远处光秃秃的山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绿地间,在甬道旁,雕塑或修建了一些造型,有3名战士负重垦荒的“军垦第一犁”雕塑,有“军垦第一连”简介,有用石头做的“铸剑为犁”、“垦荒岁月”等造型。
正当大家在大门旁忙于拍照时,“黑导”特意请来了胡有才老同志作为我们的临时讲解员。这位胡老同志是农八师150团3连的老连长,在这里曾经当过17年的连长;胡老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黄军装,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衣扣系得严严实实,尽管天气炎热,也没有放松自己,更没有穿短衣短裤类的休闲服装,仍然保持着军人的风度;他虽然都快年近70了,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一般——
“这里没有神奇的美景,也没有都市的繁华,这里是军垦连队修复后的遗址,展示的是兵团人创业精神……”几句开场白过后,老连长便带领我们去参观连队遗址、垦荒工具和生活用品。
经介绍,我们了解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曾经在东北、西南和西北三个偏远地区相继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随后又陆续解散,而保存至今的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了。当年,10万多官兵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就地转业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铸剑为犁,屯垦戍边,在天山南北与前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共同努力,茫茫的新疆戈壁大沙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辖区内有耕地1600万亩,新型城镇近200个,各种土地、草场、水面总计约7。2万平方公里,超过英伦三岛的面积;兵团人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兵团精神”,同恶劣环境抗衡,向生存极限挑战,与武装分裂斗争,在保一方平安的同时,创造了“人进沙退”、“盐碱滩上献绿洲”的人间奇迹!
在说到这里的艰苦环境时,老连长告诉我们,当年这个地方很荒凉,有句顺口溜说“远看白茫茫,近看乱石岗,一片盐碱滩,野草都不长。”连队战士来了以后,吃的是碾碎的包谷、玉米、高粱、小麦(用盐水煮熟带皮吃)。没有水怎么办?就在那里(离讲解处不远)修了一个水坝,把天山的融化的雪水储存起来,作为常年的水源。这里的水很混浊,春天吃要加一些明矾来沉淀;夏秋两季,水里又生出很多的虫子,没有办法,只得使用,战士们戏谑地说,咱们兵团的伙食真不错,天天有肉吃(指的是吃虫子);等到冬天无处取水时,只好通过融化冰雪来解决水的问题。当年,战士们在坝旁种下了不少的树,因这里在当时盐碱很重,最后只有一棵成活下来,成为年过半百的参天大树,也成为兵团创业历史的见证。
在一处面积很大、四壁残缺的棚屋内,摆放着军垦战士当年垦荒时用过的木犁、平地器、碾子、风车、独轮车、织布机、小铁匠炉等。就在这个农具展区,有一盘石磨很吸引人,据说这是当年军垦战士们在地里垦荒时挖出来的,朝代已无从考究,被当作了磨面工具。由于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对这些农具自然是非常熟悉了,且在参观过程中还不时地生出几许亲近感来。
创业之艰辛,劳动强度之大,我们这些局外人是很难想像得到的。据介绍,刚进新疆的时候,战士们一天至少要工作十八个小时,因没有机械和牲畜,繁重的工作量全靠人力来完成,所有的犁杖都用人来拉,运石头的重活也靠的是肩担、背抗。《走天山的女人》就是反映老军垦战士艰苦创业、自我牺牲题材的电视剧,曾经在此地拍摄过,不仅拍摄时的道具和模具还保存着,而且剧中有很多真实的情节和细节也都源于军垦生活:为了使10多万官兵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特从湖南、上海、山东等地陆续征调许多女兵,组成许许多多的军垦之家;为了肃清匪患,确保一方平安,粉碎中外敌对势力将新疆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图谋,有多少兵团战士血洒天山南北,据说王震将军的一名警卫员就是被匪徒残忍杀害的;为了让大家过年能吃上肉,炊事班长硬是冒着严寒外出打猎,结果肉是吃上了,可老班长却倒下了,在大年三十永远倒下了,这既是《走天山的女人》中的一个剧情,更是胡有才老连长辛酸往事中的一段实情……
老连长在介绍当年军服紧张时,十分动容,他告诉我们,当时的军垦战士每年只发一套军装(可能不算棉装),根本满足不了生产劳动需要;没办法,各团、营、连都自己纺线、织布,自做军装;为了节省布料,降低造价,军装上不搁口袋,还省去了领子;军垦战士在早期劳动过程中,因远离当地百姓,队伍里又没有女兵,是清一色的“和尚兵”,很多人在夏天为了节省衣服,只有首长来检查时才穿上军装,不在时都光着身子拉犁、垦荒……老连长在讲到这里时说:“不是我们兵团战士不懂礼貌,不讲文明,在大白天光着屁股干活,只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艰苦了,服装太紧缺了,大家舍不得穿呀!”。正因如此,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场景,被定格为特定镜头而留存下来,恐怕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镜头!
在这里,吸引我们眼球的,除了军垦第一连连部、军垦打麦场、打靶场、滑雪场、连队大食堂、合作社等许多遗址外,恐怕要数那些地窝子了。小时候,我在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