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一一一斤半”招惹的麻烦
作者:尊慕时间:2024-11-13 07:26:31热度:0
导读:“七三一一一斤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三门峡市第一师范学校(豫西师范学校的前身于1960年2月至1962年8月为此校名)在度“低标准、瓜、菜、代”生活困难时期经验材料标题的一部分。标题的全称记不起了,
“七三一一一斤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三门峡市第一师范学校(豫西师范学校的前身于1960年2月至1962年8月为此校名)在度“低标准、瓜、菜、代”生活困难时期经验材料标题的一部分。标题的全称记不起了,但由这个经验材料招惹的一场麻烦却记忆忧新。
我1960年7月从三门峡市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留校在校党总支办公室当干事。当学生时每月粮食标准是36斤(男生36斤、女生34斤),一参加工作,即转到教工食堂就餐,当月粮食标准即变为29斤。(这是当时干部的吃粮标准)。不长时间,开始了由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上级有新精神了:教工的粮食标准降到每月26斤,家在农村的学生,户、粮关系转回农村,学生把在生产队的口粮标准卖给当地的粮食部门,再把由粮食部门开具的口粮标准证明(上级粮食部门规定有统一格式)带到学校,学校所在地的粮食部门凭此证明对学生实行差额补贴。当然学生的吃粮标准也降低了。(记不清准确数,反正略高于干部的标准)。从此开始了两年多“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
学校领导为了带领学生度过难关,真是千方百计:春天在校园内和学校周围的空地上种蔬菜(有南瓜和其他绿叶菜)、把1960年刚分配到学校的拟任历史课的两个大学毕业生,暂不让上课让他俩和没有任课的个别职员,去制作代食品(蘑菇、小球藻、殿粉)。以补充粮食之不足。这就是“低标准,瓜、菜、代。”以致于在一段时间里,教工还同制作代食品的个别同志开玩笑地叫:“某殿粉”、“某蘑菇”。
大概是1961年的某个月,学校为此写了个经验材料,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个材料的标题中有“七三一一一斤半”的字样。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为什么还能大概记住这件事呢?因为我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领导让我学写“计划、总结、请示、报告”之类的材料,于是我到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应用文写作》,认真地看,这是理论。又把上述这个经验材料,当作“范文”,理论联系实际,故留下的印象较深。
那“七三一一一斤半”是什么含义呢?即每人每天七两粮食、三两淀粉、一两小球藻、一两蘑菇、一斤半蔬菜。
这个经验材料不是很好吗,咋能招来麻烦呢?估计这个材料上有学生上早操的内容。学生上早操这么正常的事,咋能是问题呢?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这就是问题。
原来为了度过困难时期,省教育厅曾发有红头文件,在“低标准”期间,学生停上晚自习、停上体育课、停上早操,以节省学生的体能,从而减少热量消耗,节约粮食。
估计是省教育厅的领导看到这个材料以后,认为“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的遗风还没有消除,怀疑学校领导是否在说大话、同时也亲自看看学生上早操是真是假,于是派了一个工作人员到学校视察了。当时学校的校址在陕县观音堂镇东北三华里以外的穷乡僻埌里,不仅没有宾馆下塌,就是农村村庄也在一华里以外。即使从省会郑州大城市下来的干部,来到这样的环境里,也只有“入乡随俗”和师生们“同甘共苦”了,住进了学校设置的一间房子两张床的小招待室里。我在办公室兼管招待,不仅得铺床,还得从茶炉房提来开水,这位干部也算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独自在特殊的“二人标间”里度过了可能是他难忘的一个夜晚。
由于这位干部是带着特殊使命来的,他也没能睡懒觉,次日晨当学生跑早操时,他也准时地出现在操场上。事后,他找到校长,责难在吃粮标准这样低的情况下,不该让学生跑早操。校长后来对我们学着说:“他两手往下一甩,说:‘学生摔倒在操场上怎么办?’”对于学生上早操的事他是亲眼所见了,他走后一两天,听顶头上级(洛专教育局)的同志传出话来,这件事(指“七三一一一斤半”这个经验村料)要认真调查,如有不实,要在全省通报批评。没过几天,洛阳地委宣传部(是当时同级党委主管教育的部门)派了一个干部到学校调查了几天,逐项核实数字,结果证明学校没有弄虚作假,并写了专题调查报告,报省教育厅。学校领导这才有惊无险,过了这一“关”。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