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之旅(三下)
作者:毒瘾时间:2024-11-11 00:58:59热度:0
导读:(二)唐模风貌4点钟,我们趋向第二站唐模。据说,唐模村始建于唐朝,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本以为很远,实际上,大巴往东南不过1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这里收门票,太烦人。我们100多人,得
(二)唐模风貌
4点钟,我们趋向第二站唐模。据说,唐模村始建于唐朝,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本以为很远,实际上,大巴往东南不过1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这里收门票,太烦人。我们100多人,得一一登记,把身份证与门票逐一对准,才允许入内。这项工作权且有请各小组长代劳,人们只好三三两两分散在村口溜达,为唐模平添了一道风景。
我无聊的转悠,就瞅视“游客中心”楹柱上的金字楹联:“忠孝铸胜境”“一村三翰林”。不知是出于何人手笔,我实在不敢恭维。再看大门两侧红纸门对是“五羊献瑞瑞门庭”,“万象更新新世纪”。字写得好,对子工整且切时,然而却贴反了。可能是大意了吧,我能受得了。又看左厢门口红纸对联:“风调雨顺颂华年”,“民安国泰逢盛世”。没有上一幅工,字写得漂亮,但还是贴倒了。我虽然有点发毛,还是强压着自己往好处想:百密一疏,偶然,偶然。我就不相信,在这么热乎的旅游胜地,工作人员会随而便之那么不严肃,更不相信他们会对国粹的起码常识无知。我不甘心,再看右厢的门对:“世易新春唤白羊”,“人怀远志驰良马”。不能再看了,丢人现眼,着实愧对“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村”的金字招牌,有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桂冠,还不知道何时才了!
赶紧走,我挤进正在放行的长队,钻出了瓶颈似的入口,眼前豁然开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形似元宝的花岗石,其上斗大“风雅唐模”来自王蒙的题刻,红色阴文瘦金体鲜艳夺目,大家争先恐后的依石照相,相形之下,后边那鉴方塘就越发寡淡孤寂了。
忽然,有人高喊:“合影留念了”,只见大石西面不远处有片草坪漫坡,众人呼啦啦一起涌过去聚齐,我们的群友摄影师们“咔嚓,咔嚓”闪光灯直灼,给大家定格了许多“挥手之间”。
唐模村向东离我们尚有一箭之地,5点来钟,我们一行人匆匆沿着蜿蜒的石板路终于到了村头,跨过小溪——檀干溪,陆续进村。
首先是一条溜老作坊,虽然是仿古,但它通过一些传统的手工工艺,展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厚底蕴。油坊、豆腐坊、布鞋坊、徽砚雕刻、茶叶加工等等,还是以小吃居多。许多人端着个纸碗捏根竹签,边走边吃,优哉游哉;还有人围在店铺里把尘封的石磨、舂兑当道具嬉戏,好不惬意。
我来到许承尧威严庄重的故居。他平生做过许多贡献,人们都道他是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窃以为他还当是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始,他就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推行新学,并且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先河,如果短缺其苦心树人一页,岂不委屈了这位远见卓识的末代翰林。眼前人去楼空,也不知其后人何在了。
我转身到了“继善堂”。这是清初民宅,民间流传“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一说,足见当时“尚义堂”地位最高,“继善堂”次之,“骏惠堂”居后。不足为怪,旧社会依据(官、商、农)不同的社会等级营造建筑规模,若有僭越,难免殃祸。“继善堂”本为商贾一族,讲求的是和气生财,岂敢造次。
唐模许氏四大古祠之一的“尚义堂”,建于明代正统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祠堂前原有木牌坊一座,现只残存中间两柱和一木雕月梁,上有一百九十九朵牡丹花雍容华贵,还有飞鹤和奔鹿栩栩如生。牌坊两边各有一个大石礅,俗称上马石、下马石,它们虽然失去了现实意义,但历史意义是丝毫不减的。
祠堂的石门坎上加有木门坎,近一米高,这自然是古人对地位、等级尊高的追求。前庭是八字衙门式建筑,堂门中开,威严、肃立、咄咄逼人,其后又有中堂和后殿相连,三进两院五开间完整一体,前低后高,气势恢宏。
尚义堂之所以如此煊赫,还得溯源许氏先祖有着不一般的来头。500多年前,蒙古瓦剌部落首领率军南侵,明英宗被虏。国难当头之际,唐模在外经茶的许氏怀显,毅然带头向英勇抗敌的于谦军队捐饷,并在社会上组织募捐活动,次年瓦剌军大败,向明朝求和,并护送英宗回国。许怀显因此被廷封为尚义郎,恩其建尚义坊,造尚义堂。深得祖荫庇佑,尚义之门富而思教,钟灵毓秀,明清两代10名文武举人,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同胞翰林,光绪年间末代翰林许承尧,无不出自尚义堂许门。
历经500年沧桑至今英姿不减,既有故事又有实物,诚然难得。
唐模与众不同还在于水,在于“为有源头活水来”。唐模的水街具有江南水乡的风韵,但又有别于江浙的水上街道而另具特色。皖南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唐模水资源匮乏可想而知,出于风水上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使村民的生产生活实用安逸,唐模先祖便将村西上游的“筠溪”和“上川”两溪人工挖渠筑坝,汇合而成檀干溪。
村中建筑沿溪而立,檀干溪穿村而过,两岸民居自成市井。北岸沿街还有数十米避雨长廊,廊下临溪有“美人靠”供人歇息,凭栏望水,恰如穿越时空隧道。
前面一眼望去,就是高阳桥了。
高阳桥前,有一道红砂石建成的水坝,成于明末。这种翻板坝,既可拦水也能自动泄洪,这里是檀干溪聚水最深之处,流水缓缓翻过堤坝,从高阳桥双拱分流。不过,这里有个遗憾,檀干溪的水从上到下都浑浊不清,就像雾霾一样铅灰,这在山区还真少有,揣着疑虑,我百思不得其解。
高阳桥位居村中,是徽州仅存的几座古廊桥之一,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70年之久。桥拱长7米,高3米,桥面面积60多平方米,建五开间小殿,正脊上中央处有圆锥形锡质饰顶。东面竖一排青石精雕栏杆,有一米宽人行道,西边檐下是蓝底金字的“高阳桥”木匾,两边有木质楹联,上书:“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想当初,银光耀眼,远眺近仰,同为壮观。今所谓唐模十桥九貌,盖以高阳桥为主。
高阳桥所以名曰高阳,是因唐模许氏来自高阳郡,意思为不忘祖先。据村史记载,解放前此桥廊内曾供有观音菩萨像,还称过“观音桥”。至于双券中间铭刻“嘉庆十七年冬月吉旦造”字样,据考,乃是清嘉庆年维修所留。
披着夕阳,人流熙熙攘攘,有的观光,有的拍照,一时间忙坏了游客。
一路向东,我来到一片花岗岩石板铺就的大广场,这一带都是许氏遗迹,尽管是平地,也不禁令人惊瞩,管中窥豹,仅此一斑,已能足见许氏当年的排场。广场的东边,是许氏宗祠的总祠,所谓“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都是其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