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我们国家,大部分人退休后,就会享受着老年快乐悠闲的生活,大多数子女也会体会到父母的年老体弱,而特别地体恤照顾,与父母保持着非常紧密的亲情关系。在澳大利亚则不然,不管年老体弱,老人们都很独立生活,而且
在我们国家,大部分人退休后,就会享受着老年快乐悠闲的生活,大多数子女也会体会到父母的年老体弱,而特别地体恤照顾,与父母保持着非常紧密的亲情关系。在澳大利亚则不然,不管年老体弱,老人们都很独立生活,而且,很多老人七十多岁了,依然还在干着比较重的体力工作。初来乍到,我很诧异,也很敬佩他们,时间久了,当我深入到社会的细节中去后,就有了更深、更细、更明确的认识了,就增添了更多别样的感慨。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
先来看我们中国的文化。
红楼梦中的贾母出场时,总是在奴婢簇拥晚辈紧随的场合下出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婢女为她捶背按腰梳妆打扮;族人马前鞍后地忙着请安问候;想着法儿逗着老太太欢心。细想起来,贾母首次登场时,年龄也不过才七十岁左右(这个年龄的澳大利亚人很多还在勤奋地工作着),就已经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了。这场面是我们中国人认为最为完美的老年生活,也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旧时期我们中国人推崇的孝道习俗风尚。
贾母之所以能够享受到这种厚待,是得益于我们几千年的孝文化。从儒家倡导:“百善孝为先”进入我们的意识理念开始,到康熙帝把孝道推到了极致,作为治国平天下,鉴别人格品质的准绳,两千年孝文化滋养,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细胞里埋藏下了特殊基因,使得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着祖先的孝道美德。
孝道的文化使得我们中国人的家族意识更为强烈,亲情也就更为紧密。长辈和晚辈之间无论在生活还经济方面都相互支持,相互依赖,不分彼此,这种情况和社会状态,很有利于人间亲情关系和心理需求。当然,也有不利的因素,诸如:年轻人“啃老”现象,老年人过于依赖孩子不独立等等。
再来看看西方的老年生活。
西方的年轻人对父母没有赡养的义务,法律就是这样定的。政府养老。这样的社会状态下,年轻人只管自己,老人也从不指望自己的孩子赡养自己和尽孝。
刚刚来澳大利亚的时候,看到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弓腰驼背步履蹒跚、颤颤巍巍地独自去商场购物,很惊异、很是痛心,内心里不禁责备年轻人不懂事,叫这么老的长辈独行怎么放得下心,且是这样地艰难,心生怜悯就赶紧地上前协助,遭到老人的呵斥,一脸的愠怒。我甚是受伤。几次这样的体验后,我中止了这种助人为乐的善举。后听人解释说他们:“都很独立”,不由得肃然起敬。再后来,随着对生活实质的进一步了解,我又不由得心生悲哀。其实,‘独立’的背后是‘不得不’的结果。澳大利亚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疏远的(相对于我们的国情而言。)当儿女成年以后,经济各自独立,就是外出一起吃饭,也是各付各的账单。过去,海归的人士介绍这种文明风尚,很令国人大开眼界,很是欣赏。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这种文化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以及亲情的淡漠。
我在养老院里看到很多老年人被送到养老院后,就很少再有人造访。养老院再好,人是需要亲情的,况且,没有家属带他们外出散心或是回家小聚,他们就没有走出养老院的机会(养老院的门是封闭的,只有工作人员能够打开)。即使是澳大利亚的华人,也改变了我们的习俗文化,一位九十五岁从广东来的老人,他有六个孩子,被送到养老院后,亲属们一两年才探望他一次。
这大概就是很多七十岁以上的澳大利亚老人,乐意继续工作,或者是做志愿者的原因,这样他们感到自己不孤独(澳大利亚很多人是单身),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长时期被迫的独立,也就成了一种习性,对别人没有祈求,如果你主动提供帮助,被误视为侵犯,这就是我刚来时犯下的错误了。
对比着东西方的文化看,我不禁为人类社会的矛盾性而困惑,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构筑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着(澳大利亚的养老机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人类的亲情关系却在逐步地疏远,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结构更具文明性、更合理、更有发展前景?
鉴于国情和民族文化的不同,我无法辩说哪种社会现象更具文明性,更合乎人性,或许,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认识。然而,就我一个传统中国人的观点和情感来认识这个问题,我更趋向于我们东方人的文化理念,我更欣赏以孝为道的传统文化,尽管它有着负面的东西,但是,在我们国家现有的情况下,孝道,依然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庆幸的是,纵使经济模式的变换再大,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也不会在短时间里被涤荡一空的,想到这里,我还是很骄傲、很欣慰的。
2013.6.25于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