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的“三大隐忧”是官员们政绩展示的结果
作者:诬谮时间:2024-11-18 19:13:08热度:0
导读:“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隐忧。(《中国青年报》03月06日)。潘祖尧委员指出的中国城市建筑的三大隐忧,已经成了一个痼疾。不仅在大城市
“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隐忧。(《中国青年报》03月06日)。
潘祖尧委员指出的中国城市建筑的三大隐忧,已经成了一个痼疾。不仅在大城市是这样的,在中等城市也是这样的,甚至在一些小城市乃至县城都严重地存在着。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不考虑地方特色,不考虑文化传统,不考虑历史底蕴,不考虑人文环境。都是向洋、向高、向宽靠齐。许多城市,乍一看,街道整齐划一,楼房高大雄伟,道路宽阔平坦,建筑流光溢彩。但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文化的记忆,让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反认他乡作故乡。
笔者所居县城,是一座有着很深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地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县城内还存在着许多让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明清建筑、民国建筑,包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一些建筑。那个时候徜徉在这些建筑群里就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有一种文化的自豪感。许多外地来人也喜欢到这些地方流连。这些年在大抓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当地也掀起了一股大拆大建之风。但是,在大拆大建之中,却没有注重自己的历史特点、没有考虑当地的文化传承,而是盲目地与外地攀比、与上级靠齐。提出几年要再造一座新城,几年要让城区人口翻一番的口号。所以,建筑时争高比大,开发时争宽比阔。10几层、20几层的大楼层出不穷;6车道、8车道的大街,迭次出现。而许多有历史意义、有纪念性质的建筑就在这种大拆大建中,一夜之间就烟飞灰灭,不见了踪影。剩下的几个据说是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虽说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但是,却避免不了被蚕食、被挤压的命运。它们被那些新建设的高楼大厦紧紧地包围着、拥挤着、压迫着,显得破落而寂寥,显得局促而渺小。完全没有一点历史背影的记忆感,没有一点文化底蕴的深厚感。好象成了一堆被人遗弃,遭人鄙视的垃圾堆。
而这些新建成的高大建筑,因为在规划时没有办个性,在建设时没有特点。不说是没有“考虑文化、地理、风俗习惯、色彩、气候等多方面要素”,有的连最起码的配套设施、最基本的通风、采光、垃圾处理都没有考虑好。只是一味地求大、求高、求洋,给给群众出行、群众生活、群众求医、就学、购物、锻炼等都带来了诸多的不方便。让群众的生活感到不开心、不舒心。所以,对那些高楼大厦都“只可远观,不能近玩”。只能当过客,不能做归人。
应该说,所有城市的发展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积累的结果,是一种经济社会前进的过程展现。所以,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都浓缩了当地文化的精华,都承载着当地历史的记忆。正是这种精华,这种记忆让城市的发展更人性化、更人文化、更自然化。也更健康、更协调、更宜人。而我们现在的这种城市建设,其实是舍本逐末,它更多地是体现了长官的意志,展示了领导的政绩。是一种盲目攀比、随意决策的结果。因为只考虑“高大全洋”,所以,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抛弃了当地文化的根,不仅在建筑上缺文化,在生活上不宜人,而且在发展上也没后劲。
因此,要解决这种局面,首先要改变对官员的考核标准,不能只考核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市建设等内容。还要考核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文化建设等内容。使官员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能够更多地听取专家的意见,以更合理、更科学、更协调地谋划城市的发展!